有业内人士将2025年看作是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的爆发元年。今年“五一”假期,多地山区景点外骨骼租赁量激增。在泰山景区,一款租赁价80元/3小时的外骨骼设备,单日租赁量超过700台次。可辅助登山的外骨骼设备 Dnsys 官网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机械设备,因外形像一副“骨架”,可穿在使用者身体外部而得名,能帮助残障人士、失能老人活动,或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供动力辅助,在康复养老(康复训练、老年助行)、户外运动(登山、跑步)、工业助力(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以及军事(增强士兵负重能力)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
上世纪60年代,外骨骼技术开始在美国萌芽,当时仅用于军事领域,对人体辅助作用有限;21世纪后,技术出现突破性发展。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程洪介绍,直到10年前,外骨骼产品的研发都以美国、日本、以色列,以及欧洲国家为主,但近年来中国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比如,程洪创立的布法罗团队从2011年开始探索该技术,2018年获得国内首批二类医疗器械证,产品顺利进入临床使用;傅利叶智能、程天科技、肯綮(qìng)科技、大艾机器人等公司也逐渐成为我国外骨骼领域代表企业。目前,我国医疗和家用外骨骼市场中,国产设备占90%以上。
按照结构类型,市面上的外骨骼机器人可分为三种:上肢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增强肩、肘、手、腰部力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为髋、膝、踝关节提供运动支撑)、全身外骨骼机器人。从适用领域来看,外骨骼机器人还能分成家用和医用两类,后者可结合脑机接口技术,为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精准化训练支持。程洪说,目前人们所提较多的是下肢机器人,比如旅游登山类外骨骼,因其能够解决行走问题,实用性更强,应用也更广泛。
以登山类外骨骼为例,其重量较轻,一般在1.2~3千克,使用AI自适应系统提供实时步态分析,能根据平地或坡地自动调节助力强度。不同产品的最大助力强度不同,可节省体力5%~50%,续航可达8小时。景区体验者对这类设备的评价总体一致:“就像有人提着我的腿爬山,几乎不用自己费力气。”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外骨骼的应用领域正在从临床医疗转向老年人的日常助力。它不仅能帮助老人轻松行走,还可在如厕、沐浴时提供助力,防止跌倒。对患有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后偏瘫)或伴有重症肌无力的老人,外骨骼同样有一定效果。即便在生命末期阶段,外骨骼也可能让原本只能步行10米的老人,将走动距离提升至200米以上。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显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照护与医疗成本,平均约为65~74岁老年人的14.4倍,且非医疗消费占比正以年均4%的速度提升。外骨骼入局或将成为这一新增长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预测显示,我国外骨骼消费级市场在2030年或将达到200亿元。
程洪认为,未来是“人类与机器共舞”的时代,接下来的5~10年,使用外部设备辅助老人运动势必会发展为主流趋势,甚至在更远的未来可能实现人手一台。当前,外骨骼未能大规模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价格。医院使用的基础康复设备费用较高,北京、陕西等地虽已将部分康复型外骨骼纳入医保,但全国范围内尚未普及;部分品牌推出的个人家用款,享受国家补贴后仍需数千元。
此外,该技术在未来还有很大优化空间。一是人机接口与交互范式的改进。外骨骼的开启现阶段主要用手触动按钮,未来或可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更精准判断行走意图,让驱动器精确提供辅助动力。二是轻量化。设备整体偏重会降低老人的穿戴意愿,未来或可利用碳纤维、铝合金及其他新型材料,进一步助力外骨骼设备轻量化,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舒适性及续航能力。当消费级外骨骼价格逐渐变得亲民,医疗级设备更多纳入医保,其应用范围必将更广泛,最终实现“从医院到客厅”的转变。
好评 ![]() |
|
0% | 0 |
中评 ![]() |
|
0% | 0 |
差评 ![]() |
|
0% | 0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沈阳市辽中区鑫美视力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室
公安备案号:辽公网安备21011502000120号